“如今,机器翻译技术种类繁多。有人们大量使用的、免费的AIxianfany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在线翻译系统,如谷歌翻译;有低成本的、便携式手机应用,如苹果iTranslate;也有比较昂贵的、可定制的专业软件程序包,如SDL的Trados Studio。”
机器翻译看起来如此强大,是否适用于所有领域呢?笔者认为,机器翻译也有其明显的缺点。某些文体就并不适用。
1. 机器翻译的局限性
在文学翻译中,影视翻译是一个具有其自身特点的分支。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影视作品被中国引进,这些作品译者所翻译的文字除了要符合原文之外,还要兼顾影视作品自身的特点。因为影视翻译的文字需要在瞬间呈献给观众,同时还会受到屏幕空间的限制。机器翻译是无法保障其译文符合演员说这句话的时长和屏幕所给出的空间大小的。所以,机译是无法满足影视翻译中即时性和空间性要求的。
另外,影视翻译要传递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台词单句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传递台词所承载的庞大文化背景信息。不同的影视作品,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从而体现出不同的风土人情。如“How do I know?”这句话,一个文质彬彬的人可能会这样说“我怎么知道?”而一个没有文化的醉鬼可能会这样说“鬼才知道?”。机器翻译这句话,是这样的:“我怎么知道?”它无法在译文中体现出人物的状态、情绪或者所受的教育程度。
我们知道,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会有不同的效果。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译者在做翻译时,一定要将角色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熟知两国文化等基本素质的译者揣摩人物性格,根据前后情节做出正确的判断,再选择恰当的词汇进行翻译。这一点机器翻译目前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机器无法辨别人物的性格,只能从字面来进行翻译。源语言虽然看起来一样,但是由于上述诸多原因,要想完整地传递源语言承载的信息,还要对译文进行人工处理。
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耐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用最自然和贴切的语言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在意思上,其次是在风格上。在影视翻译中,机器翻译会将这些词群连接成一句结构混乱的语句。这种句子,基本无法达到顺畅阅读或流畅观看的效果。因为它基本不符合语法习惯。也就是说,机器翻译的译文在意思上都很差强人意,更不必提达到风格上的一致。这样势必会割裂剧情,难以达到让广大观众流畅观影的效果,从观众观影的感受来看,这是不可取的。
2. 机器翻译缺乏功能对等性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会运用一些写作技巧来为作品增色,影视作品也不例外,如押韵、双关、话外音等技巧。原话中押韵的地方,那么对应的译文也应在文字的选取上注意押韵。要做到对等的双关,需要译者有相当扎实的双语功底。话外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话里有话。如果只按照字面意思翻,可能对于目的语观众来说,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此外,影视作品往往带有商业性质,它的受众就一定要尽量广泛。这就要求作品的译文一定要做到通俗易懂。机器翻译只能从字面进行翻译,无法将复杂的语言简易化。译者在翻译时就可以做到这点,但是要把握好度,既要做到“归化”,让目的语观众能容易地获得相同的观影感受,又保留必要的“异化”,让目的语观众在能看懂影片的前提下,也能领略到异国风情。
上乘的影视翻译作品,对译者的水平要求非常高,不光是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译者的个人阅历以及对作品的领悟力。在这点上,机器翻译基本上起不到任何作用。机器翻译最大的弊端在于它是无自主感情的。如果把影视作品全部交给机器去翻译,它将无法把影视作品中所涵盖的所有信息都传递给目的语观众,那么我们将获得的是一部缺乏感情的作品。
“功能对等指要求译文应使译制片观众所作出的反应与原影视作品观众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如喜剧翻译。喜剧需要达到令观众捧腹的效果。如果将喜剧译得平淡无味,那么就会出现源语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而目的语观众却无法获得同等的感受并且不知所云的状况。由此观之,机器翻译是达不到功能对等的要求的。
综上所述,机器翻译的优势是:高速、不断扩充的资料库和低成本。而且在未来,还会有更多团队和专业人士加入开发翻译软件的进程中。所以,机器翻译会占有其一席之地,发挥其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机器翻译的文本无法完全适用于所有文体当中。而且目前也无法在其适用的文体中,达到通过软件的运行录入复杂文本,就立刻就能得到高水平译文的程度。也就是说,机器翻译的译文必须要经过人工识别和审校才能正式地投入使用。所以,想要得到高水准的译文,必须要经过译员的认真审稿,结合自身的文字功底和阅历以及鉴赏水平,才能翻译出上乘的佳作。机器翻译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快速解决原文中较简单的表达和固定文本的翻译。若原文中所带的个性因素太多,则必须要将文本转为人工翻译来进行。所以,机器翻译在这个层面来说,远不及人工翻译。若将二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既能节省翻译的时间,又能做出高标准的译文。